人际关系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人际关系 > 一定要做选择吗?不选行不行?回避行为模式、动机及代价   人际关系

一定要做选择吗?不选行不行?回避行为模式、动机及代价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1-05-20    阅读数:603
不选择,也是一种选择,有时候我们可能忽略了,不选择,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01·为什么选择是一件困难的事?

有时候仅仅是一些很小的、无意义的选择,例如:休息日看什么电影?先倒垃圾,还是先洗衣服?有时候则是对人生意义重大的选择,例如:学什么专业?是否要和这个人结婚?

做选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要跨过的三道难关就是:


确定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不同选择分别有怎么样的结果?

怎么样衡量、接受不同选择的利弊得失?


以上的三道难关,最难过的就是第一关,很多人会拼命“理智分析”,好像也并不是“害怕承担后果”,思考了很多,还是无法下定决心,即使做了决定,又常反悔,或难以坚持。

对于内心常感迷茫无助的人,有拖延习惯的人、完美主义者,或是有一些强迫倾向的人来说,做任何决定都是痛苦而困难的过程,最难以忍受的,就是其中的“不确定性”:害怕选错了,受到无可挽回(不管是事实上,还是想象中的感觉)的损失或境地。

有时候回避的时间越长,焦虑就越重,关于未来的感觉与想象,就更可怕。


02 有时候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回避......

即使回避,很多人也还是可以维持(看起来)基本正常的生活、工作状态,以至于有时候,我们可能都意识不到自己在回避。

回避并不是一种人格特质,而是一种可以改变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通常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① 拖延(Procrastinating):

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但是很难直接开始做,一直用做其他事情,或什么事都不做的方式,到最后期限才匆忙做;

② 积极回避(Active evasion)

假装自己不需要做决定:“我没有选择”,“这是别人的事”,或是“随便怎样都可以”;


③ 便利型Convenient):

“我忘记了”忘记是一种潜意识的回避,有时是意外发生,有时是重复发生的模式;


④ 暂时型Tentative):

需要确保自己随时可以退出、结束、反悔、重来、......任何决定都一定要是暂时的,可以改变的。


03 回避背后的心理动机

回避行为背后的动机,在“害怕承担后果”之外,很多时候还是一种感觉:“只要不选择,就不必承担后果”:

我们小时候可能确实是有过这样的经历--犹犹豫豫之间,我们心急如焚的父母,就跳出来“替”我们做选择了,虽然选的可能不是我们想要的,至少不会被责备就对了。而如果我们自己选了,一旦发生什么情况,可能父母就会跳出来说“你看看你选的这什么东西,你自己选的,自己收拾!”(“你选的不是认可的,我不会帮你”)


久而久之,我们可能就对“选择”产生一种恐惧:选择意味着风险、出错、被责备、受损失、孤立无援......而“不选择”呢?“不选择”就会有人来帮自己,或者直接学别人选就好了,相对来说好像会比较“安全”一点。

随着我们长大,再也不想让父母替自己做什么决定了,想要自己做主的时候,就会发现:

对于选择的思考简直太困难了:收集资料、询问别人的建议、好处/坏处对比列表......最重要的是,我们心里,实在想要做“好”的选择,任何地方都可能出错,出错就意味着麻烦,然后就是“被责备”,对自己感觉到失望,......等等。


04 回避会有什么代价呢?

“要是我选错了怎么办!”,在之后,就会变成“啊,我原本可以······”


回避最重要的代价,大概就是后悔:失去重要的改变机会,被困在空虚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之中,事业发展落后于同龄人、让朋友、家人感到失望,然后就是,无穷无尽,难以停止的自我责备。

另一个重要的后果,可能没有这么明显,那就是--破坏关系。不管是在亲密关系,还是人际关系中,回避会让人感觉到:自私、自我中心,不为别人考虑、顽固、不靠谱、心智不成熟,即使没有伤害别人的心,也会做出伤害别人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