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者:经常逃课逃学,长时间请假,甚至休学、退学,自暴自弃。
“厌学”其实只是一种症状或者说结果,其背后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学校因素等等。而在我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发现一个现象:有许多“厌学”的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或者一对非常控制的父母,这两者之间好像有某种联系,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做了一个大样本的调查。
也就是说,父母控制越强,孩子的学习倦怠越重,可以在30.6%的程度上解释学生的学习倦怠现象。
那为什么家长越控制,孩子学习越倦怠呢?我从这个大样本中,抽取了十个孩子父母“高控制”,孩子“高倦怠”做了深度访谈,发现原因大致如下:
到了高中阶段,外在动机的驱动作用越来越小,内在动机的驱动效应越来越重要,如果孩子的内在动机不足,而外部压力又过大,就容易出现倦怠感,面对困难也无力解决。
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控制,孩子不知不觉就被会形成一种低的自我效能感,会让孩子不敢相信自己的方法和决策,更容易失败,而这种失败似乎“印证”了父母的判断,让控制加剧,孩子更没有力量,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进而让孩子对学习充满了恐慌和无力感,最糟糕的情况是让孩子产生习得性无助,对学习感到倦怠。
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孩子长期被负面情绪控制着,要花许多时间和精力来消化这些情绪甚至还消化不好,那么一定会占用他的心理资源,让他无法有效地学习,这些情绪累积到一定程度,还会引发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严重影响青少的心理健康。
但有一部分家长会对孩子的自主性感到愤怒,因为害怕失控而加大控制的力度。到了高中阶段,大部分的亲子矛盾集中在学习这个主题上。在父母眼中有一个理想化的孩子,希望看到他处在一个理想化的学习状态,当孩子的表现和自己的预期不符时,家长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逼迫孩子做到,比如物质上控制、行动自由上限制、隐私询问等等。这时亲子关系就恶化了,孩子作为弱势的一方,对父母的愤怒以或明或暗的方式来表达,明显的、极端的攻击有不上学、逃课、缀学等,表达的是:你让我做什么,我偏不做;还有一种是被动的攻击,比如说在学习上倦怠懒惰:不听课,不做作业,表达的是:你说的都对,但是我做不到。
孩子刚来咨询室的时候,整个人都没有活力,瘫倒在沙发上,听到孩子的描述,咨询师也体会到了那种窒息感和愤怒,用她的话讲,“感觉自己是一个提线木偶”。
小T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可谓是“集大成者”,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I 权力专断:周末可以和女同学一起出去,但是要每过半小时和母亲视频通话,报告行踪,同学必须出镜,母亲还曾经跟踪过她,以确认她没有撒谎;家里的门是不允许关着的,父母要随时进来检查她的学习状态,有空的话,母亲会守在T的身边,看着她写作业;放学后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到家,否则要说明去向,并且要有证明人。
II隐私询问:母亲加入了高中的班级家委会,与学校教师保持着密切联系,有些在学校发生的事情,即使她不说,两天之内,父母一定会知道;父母经常进她的房间,翻看她的东西,有一次她生日,同学送了一支口红,被父母找到扔了,因为这个东西会让她分心,影响学习。
III收回关爱:如果小T的行为不能让父母满意,父母会不给她零花钱,并且实施冷暴力,不跟她讲话;期末或者开学,就算她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父亲不再接送她。
那么,作为家长,当我意识到自己身上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时,该怎么办呢?
03 家长应该怎么做?
要做到这一点,父母要做的就是:从初中开始,甚至更早的时候开始,就放弃对孩子的过度控制,明白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不应该像手握遥控器一样想主导孩子的学习和生活,而只是一个支持者。从一些小事上,孩子学会自己选择做主,锻炼能力,在这过程中,孩子慢慢发展出自主性,为自己的行为和人生负责,他们有内在的动力,将来他们遇到困难也有更好的韧性,能更好地克服困难,有目标有热情,不容易出现学习倦怠。
如果家长对孩子充满信任,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相信他可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暗示,孩子会有更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做事成功的概率,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孩子自尊和自信的发展,形成积极的正向激励。最终孩子会往越来越优秀的方向发展。孩子心中的自我概念就是:我行,我可以!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在控制方式和拿捏尺度上要逐渐做出调整。 行为控制要和孩子进行商量,双方达成一致,既满足孩子基本的需求又能合理约束,比如说,当孩子想要有使用手机的时间时,放任不管肯定不行,一点也不让也不是明智的做法,最好的解决方案是:适当地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与孩子商定一个时间,时间一到,父母就温柔地坚持,提醒并监管。父母还可以做的是:给孩子积极正向的情感,比如说:积极关注孩子的闪光点,及时给予正向反馈,关心孩子的情感和感受,多一些情感的交流,尊重孩子的想法,这些好的感受给孩子,就像是给汽车加油或者充电一样,让他们有好的心理资源去面对现实中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