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救命啊!我怎么变成我妈了!”|停止原生家庭创伤传递   案例分析

“救命啊!我怎么变成我妈了!”|停止原生家庭创伤传递

来源:红树林    作者:罗琪    发布时间:2021-05-07    阅读数:683

“我将来绝对、绝对、绝对不会变成像我妈(爸)那个样子!”

 

在生活中,你的朋友、你的兄弟姐妹、或是你自己,说过多少次类似的话?

当感觉到父母的某些特质和行为难以忍受的时候,我们当时的语气,可能和丘吉尔在敦刻尔克大撤退时发表的著名演讲《我们绝不投降》一样坚定,可是,当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忍不住做出了和父母一样的糟糕行为,例如:大吼大叫,长篇大论地讲道理,暴力体罚,说话不算话,冷漠回避,......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尔玛·弗雷伯格(Selma Fraiberg)引进了一个心理学概念--“育儿室里的幽灵”(ghosts in the nursery),描述父母们在抚养孩子时,会不自觉地让孩子重复经历自己童年时曾经历过的创伤,虽然大部分的父母都曾经想过“不要变成父母那样”,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尤其是压力很大的时候,容易鬼使神差般地做出同样的事,说出同样的话,有时做完了马上反应过来,会自己吓一跳:“天哪!我怎么变成我妈(爸)了!”

当我们意识到这个“幽灵”的存在,要怎么截断ta带来的代际创伤传递,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呢?

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个案例:一位深受悲伤母亲影响的年轻妈妈

 

当珍妮还是婴儿的时候,母亲患上了严重的产后抑郁,没有精力好好地照顾和喂养珍妮,因此珍妮常常饿肚子。因此,从童年到青少年,珍妮总是有一种受人忽视的感觉。
这种被忽视的焦虑感一直持续到成年。虽然珍妮有一个体贴、对她充满爱意关注的丈夫,但是珍妮还是一直会害怕受到忽视。在工作中,珍妮表现优异,同事和领导对她都称赞有加,可是她总是担心自己会被开除。
婚后,当珍妮发现自己怀孕时,她发誓自己一定要做一个体贴的好妈妈,就像是她自己一直没有得到的那种:充满爱意、周到细致、在孩子需要的时候,总是能及时地回应照顾。
可是,在珍妮生产后,她的这个“好妈妈”理想就破碎了。--她的孩子脾气很大,反复无常,有时经常冲她做鬼脸捉弄她,有时又转过头去不看她。珍妮摸不清孩子的行为意图,很快就感觉到又厌烦又疲惫,甚至有些抑郁了,不太想再去管孩子,当发觉自己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她的情绪更低落了:“我是不是注定要变成和妈妈一样了?”

 

可能正在看这段文字的你,遇到的情况,和珍妮不太一样,但是,要摆脱家庭创伤代际传递的的方法,是大同小异的,你可以参考以下的这4个步骤:

 

1. 探索自己的过去

一些发生在我们儿童时期,尤其是婴儿时期的事情,我们是记不清楚的,如果你的父母依旧健在,可以尝试问问他们你小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也可以尝试和亲戚朋友,其他家庭成员们聊一聊。

就像是以上案例的珍妮,她知道母亲一直没有从抑郁症中走出来,也没有办法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对珍妮的影响,她和小时候帮助照顾自己的姨妈谈了很久,了解到了许多细节。

 

2. 注意其中不断重复出现的模式

可以尝试在大脑中记录自己的行为,寻找动力相似的部分,在什么样的情境下,面对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尤其是,当我们在面对父母时,我们惯常的思维模式、情绪模式,是什么呢?

珍妮意识到,面对孩子时,无论孩子做出什么反应,她都会过分在意,害怕自己忽视了他,害怕自己没有照顾好他。意识到这个模式后,她开始问自己:“我在焦急什么?”

3. 认知这些模式背后的意义

当我们把自己的儿时经历,和注意到的其中的模式联系起来,会发现什么?

意义。

珍妮意识到,面对婴儿的紧张焦虑情绪,和小时候没有得到母亲很好照顾的惊慌愤怒,是相互联系的。

意识到这一点,她就可以进行到下一步--

4. 腾挪出改变的空间

当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自己的过去,认知到现在行为模式的形成原因,以及其背后的意义,就可以开始寻求潜在的改变方式。

 

比如,面对之前不断让我们陷入困扰的场景时,可以有什么样与以往不同的反应?

在珍妮意识到,在面对婴儿时总是感觉疲惫沮丧的原因,是想要补偿自己“内心的小孩”曾经受到母亲忽略的遗憾,她感觉到自己可以尝试做出一些改变--

 

珍妮开始允许孩子有更多自己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她明白这是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空间,是孩子的真实需求,并不代表自己正在“忽视”孩子。

 

相反,如果珍妮继续过度关注孩子,才是在忽略孩子的真正需求,而满足她自己的心理需求。

虽然很艰难,其中也有多次的反复的自我怀疑,珍妮还是勇敢地跨出了这一步,并且下一步,邀请丈夫加入育儿的部分(之前她总是过分担心其他人并不能像她那样在乎孩子),她的育儿之路慢慢变得轻松,孩子也慢慢变得开心了。

 

在珍妮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创伤是怎么在家庭关系中代代传承的,虽然珍妮母亲对待珍妮的行为,和珍妮之前对待孩子的行为,看起来是两个极端,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过度注重自己的感受,忽略孩子真正的需求。不管是珍妮的行为维持不变,或是她因为受不了过度的压力而回避孩子,她的孩子都将会留下被忽略的创伤。

 

家庭关系间的“代际传承”,传下来的可能是一些美好的品质,也可能是痛苦的创伤经历,当我们理解了自己,就可以阻止“育儿室的幽灵”对下一代的残害,人们总说,陪孩子一起长大,也是父母更深刻地理解自我,自我成长的好机会,一切都不会太晚,父母和孩子,都可以有更好的未来。:)

编译/红树林小编 罗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