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挺难的。
我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时状态非常不好,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
我喜欢看美剧,在美剧的剧情里,每个人遇到任何变故都会去找心理医生:
两口子感情没有激情会去找心理医生;
孩子跟父母关系出现问题,也会找心理医生;
甚至公司都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室,方便公司的员工随时可以排解心理的问题,更加专注自己的工作。
所以在那个情况下的我,效仿了美剧里的方式,也走进了心理咨询室。
在我一通哭泣的诉说后,问咨询师:“你会不会觉得我太软弱了?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别人可以很好的渡过,我却不能。”
咨询师注视着我的眼睛,缓缓地递给我一张纸巾,温柔的说:“每一个走进咨询室的人,内心都是非常的无助,承受了太多东西。他们只是需要帮助,就像得了感冒拖着一直没有好转,就要去看医生吃处方药。”
可能当时我的情绪也已经是跌入低谷的状态,这句话在我耳边响起的时候,竟像有魔力一样,让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被理解,被看到,被尊重”的感受。
那次咨询后,咨询师仿佛给我的内心做了一个按摩,让当时身心疲惫的我得到了喘息的机会。
在这个喘息的间隙,我可以有机会停下来看看周围,理出了自己已有的资源,理清了应对危机的步骤。
我深深体会到了那一次的咨询对我有很大的影响。
从那以后,我开始对心理健康重视起来,喜欢看一些有关心理学的书籍,我前后大概看了10来本关于心理学的书,像《母爱的羁绊》《原生家庭》《亲密关系》等等,开始了解原生家庭,开始探索自己。
理解了书上说的,一个人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思想,都跟特殊的心理成长经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生活中再遇到一些焦虑和紧张的时刻,我会让自己停下来,思考一下当时的感受以及感受背后的深层需求是什么,尝试用第三者的角度去看待自己身上发生的事。
我的父母在他们大概20岁的时候生下了我,很年轻。
爸爸常年酗酒,妈妈对我要求非常严苛。
记忆中没有爸爸妈妈一起做饭,一家人其乐融融共享晚餐的画面。
在我7岁时就被妈妈送到姥姥家,然后就基本没有跟父母长时间居住过,一直到自己成家。
关于这段从7岁就离开父母的经历,我是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才回忆起来。
曾经的我极度没有安全感,甚至不允许内心有个无助的想妈妈的小女孩出现,所以封印了一段关于我自己童年回忆。
当回想起那每一个想念妈妈偷偷在被子里哭泣的自己;
回想起内心害怕姥姥姥爷会不喜欢我,拼命帮姥姥干活的自己;
回想起好吃的东西不敢肆无忌惮的吃,好玩的东西也要让给表姐的自己…
我被深深触动,也看到了那个在生活中想要事事掌控的自己,看到每次进入亲密关系时一味的付出最后都会“强迫性重复”制造一个被抛弃的自己。
其实很多内心的创伤只有先被看到才会有机会治愈,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疗愈之路。
我觉得每个想要在心里层面成为发展成熟的人,都应该定期的去咨询室聊一聊。
我时常会思考那一次的心理咨询为什么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看似只是一个短暂的聊天,为什么会激发起我很多内心的想法,并给我带来很多思维上的改变。
抱着对自己的好奇心,我决定像研究一个课题一样研究自己,现在我正在接受一个长程的心理咨询。
每周一次咨询,每次一小时,已经持续了1年多。
这个期间,我跟咨询师探讨过很多关于我的原生家庭和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每次走进咨询室前,我感觉心里的某个部分是一团乱麻。
但走出咨询室时,那团乱麻得到了梳理,甚至呼吸更加通畅,很像是做了一次心灵的SPA。
自己切身体会到有咨询师陪伴的生活带给我很多美好的成长体验和变化,于是开始向身边的朋友们推荐去做心理咨询,大多数人听到我在做心理咨询时还是会多少有些抗拒或者吃惊的反应。
所以我想把我自己作为心理咨询来访者的经验感受分享出来:
① 去做心理咨询像是去美容院做保养一样,皮肤定期需要深度的清洁补充水分,内心也是一样。定期的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做一个梳理会让你容光焕发,由内而外散发的喜悦感受,比任何美容项目都要好。
② 边界感是每个中国人都面临的问题,我们从小被教育都是“集体意识”这种敞开式的相处模式将自己暴露在复杂的环境中,可能在某些时刻可以得到一丁点的互助,但更多的是众人无边界的对你的评价和伤害。通过心理咨询可以帮你重新建立一个很好的边界感,既可以和其他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自己与自己的内心空间。
③ 有人觉得心理咨询的价格是不是很昂贵?昂贵是要看它多带来的价值,如果对比医美项目那肯定没有医美整形昂贵。随便一个奢侈品包包也够做一年的心理咨询了。但包包可能两个月就没意思了,咨询却可以带来的对自己的认识,终身受益。
④ 我并不是专业的文字工作者,可能语言组织的并没有很流畅,表述逻辑也没有很清晰,但都是我在接受心理咨询的真实感受,分享给想要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成年人,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