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的本质,是对于不确定性的回避。
为了缓解焦虑,我们可能做了很多事情,却发现:
做不好事情很焦虑--我是不是很没用? 为什么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做不到?......
做好了也焦虑--做到多好才算好?这个真的够好了吗?下次还能做到吗?下次能做更好吗?......
大部分我们用来暂时缓解焦虑,对抗焦虑的“小技巧”--拖延啦,忙碌地做各种事情啦,想用讲道理、用理性的力量去“消灭”焦虑啦,从长远来看,往往都会带来更多的焦虑。
越想甩掉它,它就缠得越紧,力量越大
举个例子:
职场竞争压力大,小明开始有点焦虑。
每天一进到公司,他就感觉心慌心悸,头晕头疼,肌肉僵硬,不管喝了多少水,还是觉得口渴,吃东西没胃口,还胃疼。
小明觉得自己知道问题在哪里:他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优化”(失业)
基于这个认识,他选择的应对方式是:
想用“理性分析”,得出某种结论,缓解情绪,调整好状态后,之后再开始工作。
他尽可能全面地回想、评估自己以往在工作上的各种表现,罗列了很长的“优势”/“劣势”清单,询问同事对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然后他得出一个结论:我工作表现应该还可以,不用太担心。
小明感觉好了一些,开始工作了,刚刚进入状态,突然一个想法冒出来:
“真的不会失业吗......”
紧接着,他想起了半个月前和自述领导之间发生的小冲突,上一个项目中出现的一些意外失误,还有还有,另外一个业绩比自己差,人缘比自己好的同事,ta为什么看起来一点都不担心???会不会......考核表面上是看业绩,其实是看关系?!
小明心里一凉,头皮一麻,焦虑的情绪突然又涌了上来,
心慌心悸,头晕头疼,肌肉僵硬......
思绪又回到了原点,小明心想:
“我的人际关系状况......
这下可麻烦了,相比起工作表现,人际关系要怎么去做量化评估呢?感觉自己和别人挺好,可要是别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呢?
小明觉得自己脑袋嗡嗡地响,心里闷得好像要心脏病发作:
“失业了怎么办......”
小明想集中注意力想想人际关系的问题,却总是忍不住走神,想失业之后的种种可怕后果--
要怎么和家人解释?要怎么面对女友?年过30了去哪里再找工作?.......
“我的天哪!我完了!!!”
......
很多饱受焦虑困扰的人,倾向于过分抬高类似小明这种“理性思考”的意义的价值。
有人叫它“居安思危”,也有人觉得想多一些,可以“未雨绸缪”,
可是当这种焦虑程度加深,泛化到生活的其他的方面,很有可能会让我们对于周围的一切事情,都变得很敏感:
“因为小事大发脾气、寝食难安、不能释怀,什么都想做、但是好像又什么都做不好,翻来覆去地想各种事情,想得停不下来,......”
它的实质,可能更接近于:
试图控制实际上不可被控制的事情,以回避现实中可能发生,自己却不想面对和接受的某种结果。
承认某些事情不可控,会带给我们一种无力感和羞愧感,为了防御这种感觉,我们可能会幻想通过一些方式,去回避、“消灭”发生不好结果的可能性。
可惜不管做什么,意外存在的可能性,结果的不可预料性,别人的态度、想法和情绪,都不太可能完全按照我们内心的理想的样子发展。
不确定性是一种客观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当我们很看重某些事情,即使是再小的不确定性,都会引起的焦虑,要怎么办?
处理情绪的最佳方式,就是在生活中,学会反复练习感受它,体验它,让大脑认知到:
①不确定性并不是危险本身,它是可以忍受的;
②与焦虑情绪对抗,试图消灭它,会让你在坏事发生前,就一直被痛苦折磨(要是坏事最有并没有发生,就是白受罪,要是坏事发生了,痛苦也不会减少,整体时间还会更长);
③焦虑情绪不能改变客观现实,可能还会有损我们的健康状态,降低应变能力,让情况变得更糟。
知道了焦虑的本质,接下来呢?
有生活经验的人都明白,“知道”和“做到”之间,隔着难以跨越的鸿沟,
又或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内心隐蔽的矛盾,可能会:
让我们感觉自己什么都想要,什么都不想放弃,可是又明白自己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甚至担心自己什么都得不到......
这个时候,可能你会需要一位心理咨询师,陪你一起,在安全的关系和环境里,接纳、梳理和观察自己内心的想法,学会用自己的力量,更好地协调个人的内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环境中的种种矛盾,从根本上去改善焦虑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