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这个问题前,或许可以先看看魏晋时期的“割席断交”的故事:
管宁和华歆原本是一对好朋友,一天,他们在一起锄草挖到了金子,管宁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
又一次,两人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豪华座驾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
于是,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其实在历史上,管宁和华歆都是魏晋时期的贤达名士,只是两人的追求不同:
管宁醉心学术,只谈经典而不问世事,而华歆选择踏上仕途,也是政绩卓著。
也许在有些人看来,管宁割席的行为,有些矫揉造作、自命清高之嫌,而有些人可能也会觉得,华歆追求物质,心里想着做官,是追逐名利,很庸俗的一种表现。
两人最后因为价值观、人生追求不同而分道扬镳,虽然可惜,对他们来说,却也是合适的选择。
或许,每个人对于“好坏”的标准都是不同的,俗语说“秦桧还有三个好朋友”呢,看起来再糟糕的人,也都可以有自己的朋友。
交到了不适合自己的朋友,可能给我们带来负面情绪,也可能会给现实生活带来一些损失,真是一件麻烦又遗憾的事。
为了尽量减少这种可能性,我们在交朋友的时候,可以试着尽量避免以下这些行为:
找到一个谈得来,有共同兴趣的朋友,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遇到了一个“可能”是这样的人,可能会让我们感到很兴奋,迫不及待地给ta带上一层玫瑰色的滤镜,希望ta还拥有我们期待的其他理想品质,或者是打开话匣子彻夜长谈。
无形中也可能让我们忽略了,在相处过程中一些隐约感到的“不舒服”的地方,或是一些在平时很容易就可以看破的谎言或伪装。
为了避免此时忽略的这些部分,可能会在日后,慢慢演变成一些不太愉快的大问题,我们可以尝试着把交往的节奏放缓一些,多接触,多观察,尤其要注意,多去验证一下以下两个答案,看看他们是否一致:
“我希望ta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实际上ta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除了要避免自己被幻想和期待蒙蔽双眼,看到新朋友真实的样子,我们也要看到自己:
不要忽视自己的真实感觉、不要伪装成一个不是自己的人。
有时候,当我们很想交朋友,会觉得自己“应该”表现出某些特征,例如:“外向开朗”、“包容”、“健谈”、“耐心”、“亲切”...等等,好让别人也喜欢上自己。
可是在现实中,建立在伪装之上的关系,可能质量不会太好,更有可能,会招来一些令我们不太愉快的经历:
想要表现“外向开朗”,就一直勉强自己去参加各种聚会、饭局,把自己累得够戗,却发现在人群里的自己还是感觉很寂寞;
想要表现“耐心”,全程就让ta一直说一直说,结果我们就交到了一个很爱说教的、很自恋,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的朋友,接下来就要面对一直被ta无情利用的悲惨故事了;
想要表现“健谈”,就一直说一直说,结果在别人心里落下了一个“自私”、“话太多”的无辜罪名,本来是想靠近,结果却弄的疏远了。
想要表现“亲切包容”,看到ta身上有一些前后矛盾的地方,却假装没有看到;感觉到ta身上有一些让自己不太舒服的言行,却欺骗自己说没关系、可以接受,或是觉得自己“可以改变ta”,等到关系越来越近,耐心逐渐耗竭,负面情绪累积,要做到“好聚好散”,都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和谈恋爱是一样的,在人际关系中伪装自己,会让我们离真正想结交的朋友越来越远,也会让我们与自己所追求的关系越来越远。
总而言之,在人际关系里--
希望大家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