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发表在美国心理学期刊上的一些研究,对于“如何做女儿的好爸爸”这个方面,提供一些参考答案:
一项针对青春期女孩抑郁症的研究中发现,曾经或目前被诊断有抑郁症的女孩,相对于没有抑郁症的女孩来说,不管父母婚姻情况如何,和父亲的关系都普遍较差,在父女关系中,更多地体验到冰冷、被拒绝、被忽视、难以沟通,彼此缺乏感情链接的负面感受。
这项研究中的父亲们,大都同意与女儿“难以沟通”,却不太认可女儿们所说的“冰冷”、“拒绝”“忽视”或是“缺乏感情”的这些部分,研究人员指出,造成父女之间认知不一致的,可能归根到底,还是缺乏沟通的原因。
父女之间缺乏沟通,女儿们在青春期,或成人之后,患抑郁症的风险就越高。
父亲们如果要想知道与女儿的沟通质量如何,可以尝试问问自己:
“当孩子的表现,与我期待的不一样,我觉得失望、挫败、生气的时候,会怎么做?”
高质量的沟通的定义是:足够了解自己,也真心愿意了解孩子。
可以深究一下:
“我为什么对女儿有这些期待?”
“明明我是为孩子好,为她考虑,为什么她不理解,不接受?”
“孩子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没有彻底搞清楚这三个问题,任何打骂教训、唠叨讲理、想要孩子改变的努力,都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负责任的父母,需要做好基本的情绪管理,至少是,能够克制自己不会太经常发火打骂,不用依靠孩子来缓解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如果孩子有一个情绪化的父亲,会过早成熟,还要反过来把父亲当孩子照顾迁就,虽然可能会被别人夸奖说“懂事”、“老成”、“周到”,却并非是一件好事。
研究证实,小时候曾经被“父母化”(需要反过来照顾父母)的女孩,长大之后,在亲密关系中,都会比较难开心,缺乏安全感。
还有可能,女孩们会以为打骂贬低就是“爱”形式和常态,以为自己需要像对父亲一样,无条件地顺从、迁就、付出、满足伴侣的需求,为伴侣的情绪负责,容易因此陷入到家暴、PUA的陷阱中。
孩子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能够相信父母会站在自己的一边支持自己,
而父母呢,不会强行要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或是逼迫孩子按照他们“觉得对”的方式做事。
父亲适当的教养距离,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感,也培养传递了内心的力量感。
这样有助于女孩子养成有安全感、勇于探索、积极上进的性格,不容易陷入悲观绝望、抑郁焦虑的情绪之中,也不会过分依赖。
研究显示,童年时和父亲更多良性互动、经常有机会和父亲一起游戏、运动的女孩子,在
社交情感能力(social-emotional competency)、
选择决定的技巧(decision-making)、
社会意识(social awareness)、
人际关系技巧(relationship skills)、
对自己责任的程度(personal responsibility)
自我管理(self-management)
这六个方面,都明显要优于对照组。
从以上的这些研究来看,要做好父亲的角色,需要父亲们先照顾好自己,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对自己的人格成熟度、心理素质、个人管理各方面,有一定的要求,也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心力,绝不仅仅只是做一个透明的“供养者”就可以了。
希望可以看到越来越多勇于负责的父亲出现:)
Baggett, E., Shaffer, A., & Muetzelfeld, H. (2015). Father–Daughter parentification and young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ollege women.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36(6), 760-783. doi:10.1177/0192513X13499759
Campbell, C. G., & Winn, E. J. (2018). Father–Daughter bonds: A comparison of adolescent daughters' relationships with resident biological fathers and stepfathers. Family Relations, 67(5), 675-686. doi:10.1111/fare.12342
Demidenko, N., Manion, I., & Lee, C. M. (2015). Father–Daughter attachment and communication in depressed and nondepressed adolescent girls. Journal of Child and Family Studies, 24(6), 1727-1734. doi:10.1007/s10826-014-99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