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心理咨询个人成长—一瓶辣椒酱的心理学故事
来源:红树林 作者:梁侨辉 发布时间:2020-12-19 阅读数:634
那天,我人生中第一次受贿,得到了一瓶辣椒酱。
那天中午,我在温暖的阳光中,驱动着饥饿的身躯,走向了我的目的地——XX云吞面馆。
进入面馆后,我向老板出示了我预购的大众点评橙V套餐,付好钱坐下等着享用我的午餐。
我以为这会是我人生中又一次平平无奇的午餐,结果生活给了我惊喜。
一位女士走到我的座位前,说:你好,我是这个店的店长,这是我们店里的辣椒酱,送给你,吃完给个好评哦。
我用略带疲倦的眼神看向桌子上的袋子,一个带有餐厅设计的环保纸袋,里面应该放着店长说的辣椒酱。
我停顿了一秒,这一秒里面我的内心经历了这样的过程:
-
辣椒酱……但是我不吃辣啊;
-
老板应该想着我会写点评,希望用辣椒酱交换一个好评;
-
其实不需要这瓶辣椒酱,我也会写个好评的,因为我已经来过一次了,我对食物还是挺满意的;
-
要跟老板解释清楚似乎要说蛮多话的,而我现在既饿又累;
-
解释还可能显得我很奇怪,老板也可能会很尴尬(毕竟我要拒绝ta的“贿赂”)。
-
算了吧,辣椒酱收下吧,带回去给同事也可以。
于是,我嘴里冒出了一句:好的,谢谢啊。
店长愉快又安心地离去了,我则继续等待我的午餐。
用餐结束后,我回到咨询中心,带着那瓶辣椒酱。
然后为店铺写了一篇点评,并没有因为辣椒酱而多美言几句。
说句玩笑话,作为一个接受贿赂的人,只收钱不办事,是应该受到谴责的,实在是愧对受贿者的身份,也愧对行贿者店长的信任。
这样表面说一套,背面做一套的做法,不守信用,是对人与人之间基本信任的破坏与践踏。
如果店长知道了,可能要说一句:年轻人,不讲武德!
但对我自己而言,为店家写评论,本来就在我的计划当中,属于我的内部动机,如何写自然是依据我自身的用餐体验。
店长不考虑我的内在情况,上来就行贿,意图通过利诱让我写好评,这是对我内在动机的污染。
从这个角度说,是店长先动手,偷袭我这位小同志,就不能怪我不讲武德了。
我在写评论的时候,选择尊重“我自己”的感觉,而不受“其他人”的影响。
但有很多人,他们在自己的生命中,更多不是尊重“ta自己”的感觉,而是关注“别人”的意见是什么,别人对ta或者ta的行为怎么看,比如:
我今天穿这套衣服,同事会不会觉得很土?
我要是选择那份工作,我的父亲会不会满意?
我要是跟这个男生/女生在一起,我母亲会不会不高兴?……
有时候,这样的人会因为心理上的痛苦或冲突来到咨询室。
一开始ta的意愿是,找到咨询师,让咨询师指引ta:
老师,你觉得我穿这套衣服可以吗?
老师,我如果选择那份工作,你会怎么看我?
老师,我跟那个男生/女生在一起,是正确的吗?……
咨询师一般不会直接提供一个答案/建议,而是会问ta:
如果我给你一个答案,你会有什么感觉呢?或者 关于这个问题,你自己是怎么想的呢?
这两个问题,都是指向ta自己的。当ta思考这2个问题的答案时,其实就是重新与自己的内心联系起来。
除了提问之外,咨询师可能还会感到好奇,这个人如此地在意别人的意见,似乎跟自己内在的意愿都失联了,ta到底经历了些什么,是如何成为这样的人的呢?
实际上,听自己的,是人非常基本的需求之一,这种需求被称之为自主性需求。
如果把目光放到人生命的早期,ta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会看到有一个这样的时期,孩子突然间变得“不听话”,做事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主张,对于大人的指令经常反抗,这个时期有人将它称为第一反抗期。
如果我们理解和接纳人有自主性需求,我们就会理解,不管是不听大人的话,还是做事爱听自己的,都是在体验/获得这种“做自己”的感觉。
除了第一反抗期,还有第二反抗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青春期,青少年也是在谋求自我的独立,所以有时候,哪怕父母说的是对的,青少年也要反抗一下,不知道的人会觉得青少年没事找事,或者为反抗而反抗,实际上,ta是为了谋求自我的独立而反抗。
不管是第一反抗期还是第二反抗期,乃至某一个人的整个成长阶段,如果ta所生存/生活的环境对于ta的自主性需求是允许与满足的,那ta在长大之后,就可以成为一个敢于/乐于做自己的人。
反之,如果一个人所生存/生活的环境过于艰难,对于ta的自主性需求是忽视/否定/打压的,ta为了适应这个环境,就只能学会少点听/不听自己的,多听/只听别人的。
对于这种少听/不听自己的,多听/只听别人的心理特征,心理学上称之为“他人导向”。
一个他人导向的人,ta的内心可能会有类似这样的声音/想法/感受:
别人说什么就什么吧,我是无法反抗的;
如果我听从自己的想法,那后果会是自找麻烦/很可怕的;
在关系中,我必须顺从别人,否则他们可能会排斥/指责我;
还是听别人的吧,我根本不知道我自己要的是什么;
我不会/很难发脾气或要求别人尊重/关注我;……
其实,适度的“他人导向”不是一个问题,恰恰是人适应社会的过程。
但如果一个人内在的“他人导向”成分太多,就成为了问题。
过多的他人导向可能会让ta一方面活得小心翼翼,因为需要关注他人的看法/感受,一方面也比较痛苦,因为一个过度他人导向的人是很难满足自己内在的各种需求的,而这种不满足就会让ta痛苦或者不自在。
这种“他人导向”的病,其良药自然就是“自我导向”了——可以把关注点重新放回到“我”的部分:
我穿这套衣服,我自己喜欢吗?穿着它舒服吗?
对于那份工作,我自己喜欢吗?或者具体一点,对于我自己而言,喜欢那份工作的哪些部分?不喜欢哪些部分?
我跟那个男生/女生在一起,是快乐的吗?我自己的择偶观是什么呢?……
自主性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关注/重视自己其实并不危险,也不必觉得自己自私。
放眼望去,其实,每个人都想要“做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