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唱得不够动人,你别皱眉,
我愿意和你,约定至死,
我只想嬉戏唱游,到下世纪,
请你别嫌我将这煽情奉献给你……
——《K歌之王》陈奕迅
最近出现了一个新的热词(或者说梗),网抑云。
出于对这个词的好奇,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博学的知乎已经有一个专门的问题“网抑云是什么梗?”,下面的一个答案是:
该梗形容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网友,这些人总会在评论区强行丧,强行抒情,强行抑郁,还常常伴随着分手,考研,孤独等比较丧的话题出现。让别人觉得他多愁善感,感觉每首歌都在说自己。
至此我基本了解了网抑云是个这样的现象。
音乐,相信每一个人都不陌生。音乐本身就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比如古文就有“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说法。
今天人们欣赏肯定某个歌手,也会说,ta唱歌很有感情。人们听歌也会听符合自己心情的歌曲,比如刚分手了就听《分手快乐》,害羞无法表达就听《开不了口》,暗恋就听《洋葱》。
所以看起来听歌会有所感受是很正常的,因为人们往往挑选符合自己心情的歌曲/音乐来听,然后伴随着听的过程,这种情感在歌曲/音乐的共鸣之下越发清晰。
有趣的是,似乎很多人选择了那些丧的抒情的抑郁的音乐/歌曲来听,并且在评论区抒发了一下。
这个部分首先让我联想到的是,是不是很多人感觉活得很有压力,很丧,或者有很忧郁的心情,所以才会选择这些歌曲?
似乎这个联想是符合普罗大众的直觉的,毕竟如果说一句大家都活得不容易,各有各的艰难,很多人都会认同。与这一种感觉相关的梗近年也是一直都有的,比如“你不可以骂年轻人,因为他们会辞职,但你可以骂中年人,因为他们不敢辞职(表达中年人的不容易)”“成年人的崩溃就在一瞬间(表达成年人的不容易)”。
第二个联想是,为什么这些人要把心情表达在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而不是跟亲人朋友诉说?
一个可能的猜想是,他们的亲人朋友并不能接纳他们这样做,或者至少他们认为亲人朋友不能接纳他们这样做。
因为没有办法跟人诉说,于是就来听歌,从歌中寻求一些共鸣理解。听到心有所感的时候,“咦?这里有个评论区!幸甚至哉,歌以咏志!”随着在评论区歌以咏志的人越来越多,似乎这里就成为了一个可以抒发自己情感的地方。
第三个联想是,为什么人们在评论区歌以咏志,另外一些人却把这变成了一个梗呢?这是不是提醒我们,或者人们正在变得越来越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
当面对别人的痛苦的时候,心中是不相信的:矫情/多愁善感/强行丧/就是吃得太饱了……某种程度上心理咨询行业的存在与发展其实正是得益于这种越来越无情的社会环境,因为社会环境的无情,心灵痛苦的人只能走向有情的咨询师,或者其他有情的客体,比如佛教上师/同修、身心灵导师/伙伴、天主教神父/弟兄姊妹……
心理咨询中有一个技术叫正常化。这个技术非常简单,就是告诉来访者,ta的身心症状是正常的,比如:
告诉情感非常压抑的来访者,只有机器人才是没有感情的,正常人都是有感情的,情感不是洪水猛兽,表达情感也是很正常的,只要用合适的方式来表达,其他人大概率是可以接受的,并不会因为表达情感就失去人际关系。
告诉一个因为心中出现想要把宝宝丢掉的念头而非常内疚的妈妈,其实每一个母亲都有过类似这样的“不好”的念头,母亲不是圣母,照顾婴儿也会消耗自己,有这样的想法是很可以理解的,然后把温尼科特写的文章《母亲恨婴儿的18个理由》转发给她阅读。
如果来访者经历了正常化的干预,接受新的/正常化的说法,ta就能够免受羞耻感与无力感的折磨,重新把自己看作一个正常人。
正常化这种心理咨询技术的存在,提示我们,很多人生活的环境是“不正常”的,一些在心理咨询师看起来正常的事情,在他们生活的环境中被视为不正常的。
或者网抑云这个梗也在提示我们这一点,我们的社会/环境似乎缺失了一些正常化的部分,人们对于别人的心灵痛苦不够接纳/尊重/重视/理解。正因为缺失了这些正常化,心灵痛苦的人们被赶到了网抑云评论区,被赶进了咨询室。
如果能这样理解网抑云这个现象,那或者在玩梗之余,可以对于身边的人们多一些慈悲之心。如果在生活中有机会,也可以试着进行一些正常化干预:你最近是不是感觉不开心?现在大家压力都很大,你觉得不开心也是很正常的,要不跟我说说?
小程序预约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