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抑郁焦虑 > 广州心理咨询—脆弱而真实,胜过完美|自恋者的心理童话   抑郁焦虑

广州心理咨询—脆弱而真实,胜过完美|自恋者的心理童话

来源:红树林    作者:梁侨辉    发布时间:2020-07-13    阅读数:944

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孤独的沙漠里,一样盛放的赤裸裸。——《我》张国荣


美女与野兽,想必大家都听过这个童话故事。最早的版本是17世纪博蒙夫人创作的童话版本。这个版本的《美女与野兽》主要传达符合当时价值的美德,比如故事的核心“不要以貌取人”。
当代观众更为熟知的版本是1991年的迪士尼动画版以及2017年Emma Watson的电影版。91年动画版在童话版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大的改编,而17年的电影版又在91年的动画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新的改编。荣格说,对神话及其原型的重新解释是每个时代的重要任务,它确保了当代意识与古老心灵过去的连接,来对抗心灵的碎片化和局限性。或者这两次改编可以看作是我们生活的时代在完成着属于我们的重要任务。
接下来的讨论,主要采用经过当代改编的两个版本为基础进行。

王子:自恋婴儿
年轻而俊美的王子,住在金碧辉煌的城堡,尽享荣华。他自私而刻薄。
嗯,一位自恋的王子。
自恋的王子是新生婴儿的象征。每个人在生命的开始都是自恋的,婴儿只会考虑自己,从来不会考虑父母的感受。
Ta也只需要考虑自己。父母最原初的任务就是承受婴儿的自私,承受婴儿对自己(父母)无情的利用,ta要什么时候吃奶就什么时候吃奶,父母得喂,ta要什么时候排泄就什么时候排泄,父母得清洁……

女巫:母亲
对于得到良好照料的婴儿来说,如同生活在有魔法的世界一般,我饿了,食物就来了,我冷了,衣服就来了,我需要抱抱,就被抱起来了……
围绕着孩子的魔法不是凭空产生的,源自于父母的持续输出。So,把具有魔力的女巫,理解为母亲的象征就不难理解了。
母亲,具有双重性,她既可以是孕育滋养的生命女神,也可以是吞噬毁灭的死亡女神,就如同日本神话中的伊邪那美,既是生养诸神的生命母神,也是统治黄泉国的死亡之神。
美女与野兽中的女巫显然不算是个好母亲,她无法承受孩子的自私无情,惩罚了孩子。好妈妈依据孩子的需要与孩子互动,不好的母亲则依据自己的喜好与孩子互动。
女巫,施展魔法,让王子变成了野兽。
从这个角度上讲,自恋是依恋创伤的结果。在生命早期与母亲的关系中,因为母亲无法承受孩子的无情利用,无法依据孩子的真实需求提供足够好的照料。因此,孩子一方面觉得外界/母亲是无法依靠的,另一方面觉得自己的真实自我是不被完全接纳的。这对于一个孩子来说非常痛苦,因此ta发展出一种自恋,作为应对痛苦的避难所。


变成物品的王宫仆从:工具人
王子变成了野兽,城堡中的仆从变成了了各种物体,时钟、烛台、衣柜、茶壶……
这对应着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无情的工具化的使用。在自恋者的心里面,是没有他人的位置的,“我”就是世界的中心/唯一。他人不被理解/感知为一个独立的真实的人,而被理解/感知为一种功能性的存在,就像网上说的,工具人。
有一个概念叫自体客体明明这个存在是个客体(有别于自己的独立的人),但是自恋者依然把这个客体当做是自体的一部分来使用,就好像这个客体只是自体的延伸一样。
母亲,就是孩子最重要的自体客体。出于母爱,妈妈甘愿做孩子的自体客体。在母婴之间存在着共同注意的现象,母亲会注意着孩子在注意什么,孩子看向毛巾,母亲就把毛巾递过去,孩子看向皮球,母亲就把皮球递过去。母亲跟孩子是彼此独立的两个人,但是母亲却像是孩子的一部分,或者说如同孩子的手脚一样,被孩子使用。
婴儿对于母亲的自体客体式地利用是正常的,是母子关系的必经阶段。但一个成年人如果对其他人是自体客体式的无情利用,身边的人就会比较难受了。如果长期都这样,更是让人心累,感觉不被理解/尊重,仿佛身体被掏空。

加斯顿:自恋的另一象征
猎人加斯顿在童话中同样作为自恋的象征。如果说自恋的王子是自恋的婴儿,加斯顿就是一个病态自恋的成人。这个病态自恋的猎人有以下表现:
他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是功利使用的。他追求贝儿,但不是因为他从心底里欣赏贝儿独特的作为一个人的魅力,而是因为她是这个小镇中“最”美丽的。只有“最”美丽的贝儿才配得上自己,贝儿秒变工具人;
他热爱照镜子,深深地迷醉于镜子中的自己。就如同关于自恋的神话中,美少年纳喀索斯迷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一般;
活在别人的赞美中,具体在童话中就是他的跟班乐福,乐福是他盲目的崇拜者,他需要乐福,或者说需要乐福不断地崇拜/赞美/歌颂自己。


贝儿:阿尼玛原型
阿尼玛,是荣格提出的概念,指男性心中的灵魂意象,是“非我”的部分。一个男性心中非我的部分,自然就包括女性。(女性心中的灵魂意象被称为阿尼姆斯)
贝儿,就是阿尼玛的象征。
每个男人心中的阿尼玛决定了他喜欢什么样的女人。说男人都喜欢肤白貌美大长腿,实在是把男人看得简单了一些,也把男人心中的阿尼玛想象得单调了一些,实际上阿尼玛有不同的类型。有的男人喜欢像妈妈一样慈爱的女人,有的喜欢性感美丽的,有的看中女人是否能够成为贤妻良母,有的则希望这个女人能够跟自己有心灵的交流……
古希腊神话中,男人女人本是一体的,背靠背,4只手,4条腿,圆满。但神看不得人这么完美就把人一分为二,分成了男女。依据这个神话,男女的结合是重新变得圆满。
荣格认为,一个人,必须要遇见自己的灵魂(男人要相遇阿尼玛,女人则是相遇阿尼姆斯),接受灵魂的引导,从灵魂中吸取智慧,才能成为更圆满的自己。
当然,在这里动画版和电影版略微有所不同。动画版是更加男性/个人化的叙事,在其中,贝儿可以理解为单纯的阿尼玛象征。
而在电影版中,增加了一些贝儿的片段,包括贝儿的出身,回到贝儿伦敦的家中,认识贝儿的母亲,探索贝儿的成长经历等等,这些都使贝儿更多地具有了一个人的样子,不再是一个单纯的男性心中的阿尼玛的象征,这显然是当代平权运动推动的一个改编。


邀请进餐与自恋暴怒
野兽与贝儿的第一次交流是邀请贝儿与自己共进晚餐。当然,由于这个时候野兽还是自恋的野兽,丝毫无法共情,所以被拒绝了。用贝儿的话说:你把我当囚犯一样关在这里,还想要我跟你共进晚餐?
这个拒绝引起了自恋野兽的暴怒。
当生活顺利的时候,人往往都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但俗语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常八九。在生活中总是会经历挫折或不如意,这些都是对于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种打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内在的自我是真实而稳定的,因此能够经得起社会的毒打。
但自恋者则不然,在母婴关系中经历的创伤让其内在的自我非常脆弱。不管自恋者年纪多大,心,始终是一颗玻璃心。哪怕一些在外界看起来很小的挫折,在ta的心中也会引起巨大的痛苦,让ta无法承受。“原来我竟然不是如我想象中的那么完美,原来世界/他人竟然不是围绕我的,这痛苦让我的玻璃心无法承受”
但自恋者无法直接表达/展示这份痛苦,只能将其化作爆发性的可怕怒气。于是,我们总是能够看到自恋的人在发脾气,因为各种各样的事情发脾气。



疗愈的开始:受伤的野兽与照料者贝儿
童话中的一幕是野兽因为保护贝儿而受伤,贝儿将受伤的野兽带回城堡,并照顾他。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幕,野兽/自恋者受伤了,贝儿/他人为ta疗伤。
自恋是由于依恋创伤,因为外界/他人无法接受真实的自己,拒绝了自己,这本身是一种创伤。自恋者在这个创伤中发展出了一种自保策略——戴上一个自恋面具。ta否认/压抑自己的不完美,否认/压抑自己对于他人的需要。心中形成了一种不真实的想法:我是完美的,我是高于其他人的,其他人应该崇拜/歌颂我。在这个自恋面具之下,是ta真实的样子,受伤的脆弱的真实自我。
生活在真实世界,挫折的出现是必然的,受挫也是必然的。
如果自恋者在真实世界中受挫之后,能够被照顾,对于ta而言,就是疗愈。如果受挫 - 被照顾这个循环能够一直出现。自恋者内在受伤而脆弱的自我,就有机会发展成真实而稳定的自我。

图书馆:获取智慧与被欣赏
有网友戏称美女与野兽是书呆子与图书管理员的故事(因为贝儿爱读书,而野兽的城堡有海量的藏书)。
书,是智慧/教化的象征。读书求学,就是接受教化,获取智慧的过程。贝儿与野兽在图书馆中共读,象征着自恋者接受阿尼玛的教化,获取心灵中的智慧。
另一方面,野兽,只是自恋者的面具,是ta展现给别人看的样子,这个野兽面具一方面是凶猛有力量的,同时也是可怕和不被喜欢的。贝儿在图书馆中发现了野兽的学问,也象征着野兽/自恋者得到了来自贝儿/他人的真诚的欣赏。透过了野兽可怕的外表,发现了其值得欣赏之处。



进餐:滋养、尊重与引导
贝儿与野兽共同进餐。进食,是非常重要的,生命需要靠进食来维持,所谓一顿不吃饿得慌。进食,象征着获得滋养。
在这个进食过程中,一开始两人都用着各自的方式在吃,贝儿用刀叉,野兽则把头低到碟子上直接啃。随后贝儿放弃了刀叉,捧着碟子进食,野兽看到了,则学着用手捧起碟子进食。
对于每一个养育过孩子的人来说,教孩子自己吃饭都一定是个必经而难忘的过程。很小的孩子是用不好工具的,别说是工具,ta可能连手都用不好。所以每个孩子都有过直接把头低到盘子上吃的时候,后面学着用手,再后面学着用勺子刀叉,中国人还需要学会更高难度的工具——筷子。这样对比一下,是不是跟野兽进食有几分类似呢?
贝儿所表现的,就是一个好的照顾者应该表现得的样子。
首先是尊重,虽然野兽吃相吃法相当的非人类,但是贝儿始终是接纳的,没有嫌弃,更没有指责。
其次是引导,她引导野兽从端起盘子吃开始。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最新发展区就是一个人ta努力一下,能够发挥潜力到达的地方。回到小孩子学习自己吃饭这个事情上面,对于一个把头低在盘子里吃的小孩来说,学会用手就是ta的最近发展区,学会用手之后,用勺子等工具就是新的最近发展区。一个好的照顾者需要不断地引导孩子进入ta的最近发展区,既不是允许孩子停在原地不动“你一辈子都用手吃/妈妈喂你”,也不是要求孩子进入ta无法到达的位置“今天开始你就用筷子,用不好你就别吃了”。

死亡与重生
在贝儿,这位温柔慈爱的阿尼玛的支持引导下,野兽最终迎来自己的转化。
在童话的结尾,猎人加斯顿打伤了野兽,自己也从城堡高处摔下死去。野兽获得了贝儿的爱,重生成为王子,城堡仆从也从物体回归人形。
童话中经常以死亡 - 再生来表现这个转化的过程。
猎人加斯顿/自恋死去,野兽/过时的防御/应对策略死去,王子/新的美好的自我重生。此时的王子不再是曾经自恋的王子,而是懂得爱人的真实的成长了的王子。
实际上心理咨询/治疗也是一个死亡 - 再生的过程,来访者的自我需要经历这个死亡 - 再生过程,老自我死去,生出新的自己。一段理想的心理咨询过程,结束的时候,来访者应该在心里面有一种感受: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 河合隼雄说,童话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对于任何问题,都一定准备好了某个令人信服的答案等着你。
显然,美女与野兽这一经典童话是关于自恋者的童话,ta以一种象征性的方式,向我们展现了自恋的形成,自恋的内在感受与外在表现,以及最重要的,自恋的成长/解决之道。
不禁让人感叹童话之奥妙。
希望世界上能少一些病态的自恋,多一些健康的自恋——对于真实自我的喜爱。


 广州心理咨询—脆弱而真实,胜过完美|自恋者的心理童话

小程序预约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