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突然经历了某些难以忘怀的创伤性事件之后,我们的心中会本能地冒出这样的想法:
“我再也不允许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需要变得更警觉、更敏感、才能更准确地预判与闪避将来可能遇到的危险。”
但是,我们有时会在这条道路上走过头,变成一个太擅长预判危险、太痴迷于想象危险场景的人,就会常常陷入一种“如果···恐怕···”的焦虑陷阱之中。
例如:“如果我过于信任一个人,而他/她却伤害/背叛/对我不好怎么办?!”
当我们的思维或是想象力在运转的时候,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就会自动产生对应的反应。
当我们想到了危险的事情,心跳会加速并下意识地屏住呼吸,与此同时身上肌肉也会紧绷起来并下意识地想要做出应激反应:攻击或是逃跑(fight or flight)。
然后一个念头冒了出来:“与其将自己置于危险的境地,不如就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样就没有人能够伤害到我了。”
于是,敏感和恐惧就变成了大脑中的主旋律,控制了身体的一切反应,并可能以此为基础做出种种非理性决策。
可是,想要预测未来是不可能的。
同时,企图去控制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也注定是徒劳无功的。
再聪明的人,也可能会自困于“如果···恐怕···”这种焦虑的陷阱之中。
因为这种思维模式给了我们一种虚假的控制感。
这些想象出来的场景往往都是有根有据,可能在过去真实发生过并有可能在将来再次发生的。
习惯于使用“如果···恐怕···”这一类思维方式的人,往往都习惯于只注视危险或负面结果的可能性而忽略的正面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虽然每天都可以在媒体上大量地阅读到各种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和悲剧事件。
然而,如果客观地记录下自己脑中频频冒出的警示信号以及它们的最终变成现实的概率。我们就会发现:
恐惧成真的概率是很低的、它大多数时候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
每个人都可能会拥有一些值得全身心托付的、可以信任的人,而他们遭受这些人伤害和背叛的几率其实是极低的。
不过,有些人仍然会说:“不管有没有发生危险的可能性,我反正就是要提前准备,防患未然才会觉得安心。”
可是,如果恐惧实现的可能性相当之小,而一个人却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预防”和“戒备”它,并且不愿尝试、从而杜绝了发生好结果的可能性,不就是因噎废食了吗?
如果你也感到对未发生的负面结果的恐惧正在使自己变得非常焦虑,又不堪忍受重重的自我限制的枷锁,你可以尝试转换一下自己的思维模式——
用“现在时”的方式来替代“如果···恐怕”的思维模式。
当“现在时”的思维模式启动的时候,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目前发生的事件上。
例如,要去参加一个令自己倍感社交压力的派对前,专注于现在正在做的准备,在心中向自己确认:“我已经穿戴整齐了”、“我准备要出门了”、“我正在下楼梯”、“我正在进入车库”、“我正在启动汽车”······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把注意力从对于不确定事件的焦虑上拉回现在、拉回现实,并从感受自己在哪里、在干什么的方式向自己确认:“我知道自己在干什么”、“我是安全的”、“目前为止、一切ok”。
如是多次练习之后,如果再次遇到对未发生负面事件感到恐慌的情况,就可以从深呼吸开始,将注意力首先拉回自己身体的感觉上,再聚焦于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标注确认自己的行为和感受,允许自己存在于“现在”,深切地感觉和享受“现在”。
上一篇: 每日一问||一个人的魅力体现在哪?
下一篇: 每日一问||关于家暴的Q&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