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恋情感

联系我们

电话咨询热线: 020-87377802 020-87374117微信
您当前位置:首页 > 案例分析 > 婚恋情感 > 春节回家又催婚,该如何应对?   婚恋情感

春节回家又催婚,该如何应对?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17-02-06    阅读数:1985
春节快到了,又是亲人团聚时,互相的关怀慰问中,少不了问前程,催结婚,劝生育,尴尬的时刻怎样面对?
 
我在17日晚上参加了同性恋亲友会的YY语音公开课,和百余位网友讨论了“春节逼婚”这个大问题。其实这不仅仅是同性恋朋友才会遇到的问题,任何一个青年,当他对未来生活的计划与父母长辈期待的不一样,就很可能有相似的压力。
 
同性恋朋友告诉身边的人:“我是同性恋。”这个过程被称为“出柜”,意思是本来藏在柜子里不让人发现,如今走出柜子向人袒露真实的自己。
 
人人都有出柜时。当我们要说一件可能让别人惊讶的、可能我因此不被别人接纳的事情,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出柜”是相似的情景。
 
例如向妈妈说自己现在不想结婚(或不生孩子);
 
例如很想介绍自己的男女朋友给父母认识,却怕父母不赞同支持这段关系,等等。
 
这样的“出柜”要怎么处理才好?我谈谈我的看法,供各位参考。
 
父母和我的背景差异太大了,他们不会接受我的,怎么办?
 
在当代,一个人可能有两三台手机或平板电脑,还可能有QQ微博微信陌陌等四五六个社交软件,常上贴吧天涯豆瓣知乎等七八九个论坛社区……我们通过种种渠道,能获得比过去更丰富的社交体验,也知道除了“30岁之前结婚生子买房买车”之外,还有很多种生活方式,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在一些国家,两个男人或两个女人也可以登记结婚(甚至已经开始有离婚的案例);在台湾,同志婚姻已经不是最先锋的话题,社会各界在讨论“多元成家”议题了。
 
社会变化实在太快了,70后表示80后简直新新人类,80后表示90后才让人理解不能,而我们的父母——50后和6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古代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话和电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脑,网吧是高级地方,每小时10元。那是我们的父母结婚生 子的时代。试问我们能完全理解5060后的那代人吗?不容易。那反过来,5060后的父母能完全理解我们这群“新新人类”吗?很有挑战。
 
“明明白白我的心,渴望一份真感情,如果你愿意,请向我靠近,我想你会明白我的心。”这是23年前的流行曲。“如果你愿意一层一层一层地剥开我的心,你会 鼻酸,你会流泪,只要你能听见我看见我的全心全意。”这是这几年的流行曲,诉说的也是相似的内容——无论那一代人,都希望被自己亲密重视的人所看见和关怀。
 
所以,确实有可能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不太接受父母的生活方式,而父母也不太接受我们的生活方式。
 
但这不代表我们就不能继续这段亲缘。我们和父母,都是人,都希望被明白,明白一点是一点,靠近一点是一点。
 
我们已经是成年人(成年很久了,接受现实吧),如果我们选择了一种属于了自己这一刻的生活方式,也要为此付上责任和代价。别人没有义务完全接受我们,即使是父母。最可能接受我们的,是我们自己。在寻求和别人的和解之前,先想想有没有和自己达成和解,很多时候,我们自己都不接纳自己呢。
 
我想向父母“出柜”,坦白我的生活计划,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时机?
 
当你有心理准备承担任何后果,不仅是发生在父母身上,也包括发生在你身上,所有你能想象的和了解到的潜在的风险、危机、痛苦、伤心、孤独、穷困……如果你即使怕得屁滚尿流,仍愿意坚定地说:我愿意接受挑战,请大家支持我!那就是比较合适的时机了。
 
一方面,要准备好足够支持自己的资源,就算父母要把自己扫地出门,断绝关系,或者一哭二闹三上吊,你也能尽可能地吃好睡好,不做伤害自己的事,陪伴自己度过艰难。这些资源包括你的健康的身体,足以养活自己的工作,离开父母的资助和关照也能独立生活的能力,可以在自己伤心时、穷困时、失业时都愿意支持自己的几个朋友,等等。
 
如果父母不认你了,你活得下去吗?你愿意过一段难捱的日子吗?什么?伤不起?那就先别着急摊牌,现在的状态再憋屈难受也比那份狼狈窘迫不堪要来得更舒适,对不对。
 
一方面,要准备好去陪伴父母一切可能的激烈反应。当我们向父母披露一些他们较难接受的生活计划,例如“我要辍学/辞职”“我搬出去住”“我准备以一人家庭 的状态生活一段时间”“我准备和他/她结婚/离婚”等等,父母都要经历一段“丧失”的历程:我的孩子,和我期待的不太一样,我应该怎样调整自己的心情去面 对这个处境?
 
有些父母比较平稳地度 过这段不开心,有些父母可能要费几年的时间才能扛过去,因人而异。当我们设想他们有可能会不太好受时,先别着急内疚自责,多想想:他们也是人,他们也需要时间和空间。所以,能陪伴他们就多陪陪,哪怕他们又哭又闹,你不必内疚自责,只需要陪在旁边一起感受那份难过就好了,能一起哭就一起哭,不能的话就坐在旁 边就好了。如果他们有一段时间非常拒绝我们,我们可以暂时离开远一些,用婉转的方式告诉他们:爸妈,即使你们拒绝我,我也爱你们,我还是你们的儿女。
 
我特立独行,这让父母也很难向其他亲戚交代,怎么办?
 
推荐大家看一部台湾电视片《艾草》,没有在影院上映过,也没有字幕,部分是闽南话不太听得懂。有一位50多岁的女士叫艾草,她的女儿从海外回来,带了一个黑 色的混血小女孩,原来女儿曾经和一个黑人生了孩子,后来和孩子的爸爸分手了;同时,艾草渐渐察觉自己的儿子可能喜欢男生,他带回家吃饭的那个男孩子可能是他的男朋友……这样连环劲爆的情节里,艾草也有烦躁拒绝的时候,当她终于决定要和女儿和解时,问了女儿三个简短又深刻的问题——具体是什么问题,请自己找 来看吧!
 
艾草和她女儿的对话给我很多启发,当她日复一日地生完气以后,第一时间关心的是女儿以后怎么办,这小外孙女怎么办,当女儿很坚定地告诉艾草她会带着孩子好好生活下去,艾草的心里多了一份平安。
 
其实父母最牵挂的是两样:你以后怎么办,我以后怎么办。广东话说: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一旦养育孩子,总免不了牵肠挂肚。另一方面,年纪越大越考虑和养老、死亡有关的议题,孩子的生活计划多少会牵动父母的养老计划,对自己未来的担忧多了也是正常的。
 
所以当我们选择了特立独行的生活方式之后,有两件事要照顾好。
 
第一是照顾好自己,让自己有成长,我们的成长会给父母带来信心和鼓舞,他们也期待我们能照顾好自己。
 
第二是照顾好和父母之间的关系, 不管现在和未来的生活计划是另类还是普通,我们和父母在二三十年间有很多恩怨情仇未曾完全化解(也许永远不会干净地化解完毕),一些能说开的话,尽早说,有了良好的亲子关系,能让我们和父母之间更能说出心底话(包括担心、愤怒、恐惧、忧伤,当这些话能当面说出来,心境也会转化),更能陪伴彼此的难过,父母 便更有力量去应对别人的目光。
 
最后需谨记:不管别人(包括伴侣父母亲戚同事等等)是否认同或接受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生活的方式,我们的日子还是要过的,别人没有义务接受我们,我们也有权不容许别人的几句话就能伤害我们,虽然也许我们还是有期待和失望。我们越彻悟这个道理,越能支持父母去面对亲朋戚友。
 
父母想我传宗接代/嫁个好人家,不然就以死相逼,万一他们真死了怎么办?
 
父母把传宗接代/嫁个好人家看得那么重要,有几个可能:
 
父母觉得看着孩子完成了这些,自己才算完成了人生责任;
 
父母不想孩子养老成问题,希望孩子有个好的晚年,而结婚生子开枝散叶是他们能研究出来最好的方式;
 
父母不想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违拗自己的命令;
 
父母不知道接下来还能怎么为孩子打算了,有很大的焦虑,这个焦虑无处安放……
 
真正的原因也许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也许要经过深刻的沟通才能明白。
 
至于以死相逼这种行为,则是一种用内疚感来控制别人的极端的游戏方式,“我要让你一辈子都欠了我的”。这种做法对关系有强烈的破坏性,与“爱”无关(虽然一般以爱的名义存在)。
 
以死相逼这个大招在什么时候能成功,在被胁迫的人真的感到内疚时就成功了。
 
如果被胁迫的人说:如果你真的伤害了自己,我会很难过,你的生命是你的,你值得好好地珍惜自己,不管你伤害自己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你自己的选择,我不会内疚。那么,这个游戏就玩不下去了,你想想,我死了这家伙都不会为我内疚自责,我干嘛要为这种没心肝的人去死,我才没那么傻。
 
这样的狗血剧情其实常见于我们的生活,你的爸妈不是第一个以死相逼的人。我长期关注了几位心理咨询师的微博,他们见过许多家庭的风风雨雨,当我输入“内疚”或“控制”等关键词,看到他们很早就讨论过这个话题,并且有很精辟的概括和建议。希望这些只言片语能给大家带来启发:
 
@刘书琴:精神分析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自我牺牲,并不完全是无私的。表面上是爱的付出,实则是内心恨的表达——我要爱你爱得让你透不过气;我什么都替你做让你失去做任何事的能力,以后就只能依靠我;我要为你牺牲让你下半生都活在内疚里……这对他人的确是一种强加的爱。
 
武志红:有些父母会一遍遍对孩子说,我对你做了什么什么,你可不要忘恩,你要是辜负了我你就是不孝子,等等。他们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心中本来的爱太少,他们很害怕,自己付出的爱没有回应。同时,他们又自恋地想,自己的爱如此宝贵,一点点爱都应该收到巨大的效果。(@黄玉玲:这种环境下的孩子,活在内疚的牢笼里,要么过早的承担,要么什么也不承担。)
 
@张怡筠:用沉溺于苦难的方式,把别人推进内疚的泥潭,以获得痛惜和补偿,好似割自己肉换一杯羹,对自己太残忍,这样往痛苦里投资,获益只是怜悯,太不值得!
 
黄玉玲:中国式妈妈习惯于把自己放在道德的高度,审视这些无能的孩子们。在“没有我你就不行”的贬低背后,是一颗极度自卑,极度需要被关爱被看见的心。通常,这类妈妈任劳却不任怨,身体上总是这里那里不舒服,一旦孩子让她休息,她便内疚。但她若不休息,便会持续释放愤怒因子,让周围人无所适从。再简单一点 就是:你舒服,她会让你内疚。她舒服,她自己内疚。怎么样都是不舒服。因为她从来没有很舒服过。以内疚来控制孩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是父母最管用的法子。因为一旦深入内心,父母只需要指责孩子,就能轻而易举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他们眼中看见的只是自己的影子,而看不见真正面前的孩子。……内心怀有深 深内疚感的父母,会经常苛责孩子做错了事情,让孩子感到一切麻烦都是自己引起的。这样的孩子要么表現出强烈的对立和攻击性,力图证明自己的清白,要么将愤怒指向自身,陷入很深的抑郁状态中。父母自身的内疚感是如何来的?是父母的父辈祖辈们苛责的要求,过于严厉的对待导致,父母对孩子的正是在重复以前他们所 遭遇的。看到这个链条,为了避免下一代的下一代,再受此类强迫性重复的侵扰,努力的成长自己吧。
没有让身边重要的人高兴起来,不是错。没有为自己的行为负上责任,才是错。不管我们和父母之间多少地接纳彼此的生活方式,我们都需要面对这不能改变的亲缘,以及面对这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新的一年里,请先照顾好自己,才有余力去照顾身边重要的人。